新邵县“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正式发布(全文)
  • 来源:新邵县
  • 作者:李庭富
  • 更新时间: 2020-12-28 15:58
来源:新邵县 更新时间: 2020-12-28 15:58

中共新邵县

关于制定新邵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2020年12月21日中国共产党新邵县第十二届委员会

第十一次全体会议通过)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中国共产党新邵县第委员会第十一次全议,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重要讲话精神、省委十一届十二次全会、市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会精神,深入分析我县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新任务,就制定十四五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下建议。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十三五”时期是我县发展极不平凡、极为重要的五年。面对前所未有的繁重任务和复杂形势,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省委、市委决策部署,始终保持求真务实的思想作风和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以高度负责的精神抓发展、办民生实事,加快建设大美湖南之心,新邵发生了显著变化,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呈现出政通人和、蒸蒸日上、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脱贫攻坚成效明显,2018年实现有质量的脱贫摘帽,连续三年代表湖南高质量迎接国家检查,《求是》杂志评选的“2020年中国社会保障100佳县市”,我县在全国2657个县中排81位;园区发展势头强劲,“135”工程升级版完成10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新邵经开区创建成为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全省“双创”示范基地;城乡面貌日新月异,2019年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先进县,今年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市,省级文明县城创建已通过省考核验收;全域旅游欣欣向荣,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1个,3A级旅游景区4个,2019年成功举办全省冬季乡村文化旅游节,创建全省全域旅游示范县已通过省考核验收;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社会公德教育深入人心,先后被评为全国法治县创建活动先进单位、全省综治工作先进县、全省平安县创建示范单位,有望创建成为全省信访工作“三无”县;政治生态风清气正,全县上下党员干部精神振奋,想干事、肯干事、干成事的氛围日益浓厚,神清气朗的良好政治生态有效形成。经过五年努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全方位历史性成就、发生了深层次结构性转变,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尤为重要的是,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湖南考察,为湖南发展锚定新坐标、明确新定位、赋予新使命,为新邵发展提供了管方向、管根本、管长远的行动指南。展望未来,我们已经站到了新的更高的发展起点上。

2.机遇和挑战都有新变化,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度演化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开局起步相互交融,我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孕育着不可估量的经济增长新动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要素市场化、更高水平开放、区域协同发展、产业链整固和消费升级,有利于疏通国民经济循环中的堵点,助力高质量发展;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湖南自贸区等国家战略叠加实施,有利于深化区域开放合作,拓展新的发展空间;省委实施“三高四新”战略,构建“一核两副三带四区”区域经济格局,系列改革措施将落地实施,新邵处于沪昆经济发展带、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基础坚实,发展面临巨大机遇、蕴含巨大潜能,有利于谋划高质量发展新局,提升区域发展新优势,不断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与此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受全球经济增速持续放缓、逆全球化、大国博弈及新冠肺炎疫情叠加影响,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面临做大总量与调优结构的双重任务、传统动能乏力与新增长动力不足的双重困扰、城市建管与乡村振兴的双重压力,高质量发展任务繁重艰巨。

我们要辩证认识和把握发展大势,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

3.三五年远景目标到二三五年基本建成经济强县、科教强县、文化强县、生态强县、旅游强县、健康新邵,基本实现“大美湖南之心”美好愿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科技实力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新邵智造迈上全国、全省价值链中高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建成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新邵、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平安新邵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化软实力、影响力显著增强;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大部分群体进入中等收入行列,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实质性进展。

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方针和主要目标

4.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奋力在打造“三个高地”、担当四新使命、落实“五项重点任务”中展现新邵新作为、彰显新邵新担当

5.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更好发挥各方面积极性,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坚持目标引领。建设“大美湖南之心”是坚持从实际出发、主动融入全国、全省、全市发展大格局确定的战略目标。要保持定力不折腾,一张蓝图干到底,在更高起点、更高水平上打造“大美湖南之心”。

6.“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十四五”时期,新邵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是:建成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中医药康养示范区。

——经济实力更强。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综合实力居全市前列,力争跻身全省县域经济第一方阵,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园区基础进一步完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优势产业链不断发展壮大,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

——城镇建设更美。加强县城精细化管理,打造全省一流水脉智城。加快与市中心城区融合发展步伐,全面实现交通融城、民生融城。打造风情浓郁、风光优美、人文厚重、产业兴旺的特色小镇,建成一批经济强镇。

——旅游发展更快。丰富和创新旅游产品及服务供给,建设高品质全域旅游景区,不断提升旅游品牌,使旅游景点更美、旅游功能更全、旅游品质更高,建成全省文化旅游强县、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生态环境更优。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工业污染和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取得明显成效,资源综合利用取得新进展,湿地面积和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创建成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改革开放更活。“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户籍、土地、财税金融等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现代市场体系和要素市场进一步完善,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市场化程度大幅上升,跨域合作空间全方位拓展。

——民生福祉更好。交通、能源、信息、水利等基础设施支撑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就业、教育、文化、社保、医疗、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大幅提升。城乡居民收入和经济发展同步增长,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

——文明程度更高。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深化开展社会公德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创建成为全国文明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凝聚力进一步增强,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明显提升。

——治理效能更佳。深入开展“六个履职”教育,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政府作用更好发挥,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更加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坚持推进新型工业化,打造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区

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保持定力、久久为功,加快发展产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高产业发展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奋力把新邵建成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区

7.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先进制造业产业发展,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实施智能装备制造提升工程,建设全国知名的智能装备制造基地。实施再生资源产业优化工程,打造具有全国领先水平的再生资源示范基地。实施智能家居家电(电子信息)赋能工程,建设中地区领先的智能家居家电(电子信息)生产基地。实施汽摩配件扩容工程,建设中部地区最大的汽车、摩托车零部件配套基地。实施医疗器械产业建设工程,建设中部地区有影响力的医疗器械产业基地。实施专精特新”倍增工程,建设中部地区特色轻工研发、生产基地。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工程,建设中部地区重要的新材料新能源生产基地。

8.推动园区提质效。以新邵经开区为主体,重点建设先进制造产业园、雀塘循环经济产业园和坪上汽摩配件产业园,推“135”工程升级版建设,“一区三园”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建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技术支撑、融资担保平台,推动动能升级、功能升级、交通升级。坚持“亩产论英雄”,以产出效益为导向优化园区资源配置,提升集约集聚发展水平。深化园区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园区调规扩区,优化拓展发展空间。推动园区薪酬制度改革,以岗定薪、优绩优酬,打造创新人才荟萃、创新主体聚集、创新活力迸发的园区样板。探索园区建设、管理和服务市场化,鼓励与发达地区、国家级开发区、战略投资者共建园区。

9.培育壮大优势产业链实施制造强“一二三工,加快推进循环经济、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汽摩配件大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建设。实施产业基础再造计划,提升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等供给能力,打造自主可控、安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实施产业链精准招商计划,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每个园区围绕一至两个主导产业建链补链延链强链。

10.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积极培育医疗健康、智能制造、循环经济、富硒农业等领域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完善创新创业生态,支持中小企业通过智能化改造进入高新技术企业行列。打造一流创新环境,引进一批高新技术企业落户。每年培育和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各10家以上,实现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增量提质。

11.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融合发展,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园等建设。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培育发展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5G网络等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推动制造业生产方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变革。夯实数字融合发展支撑,打造数字化创新平台载体,健全智能化现代供应链体系,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水平。

四、坚持推进旅游全域化,打造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大力实施全域旅游战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延伸旅游产业链条,提升旅游服务品牌,使旅游景点更美,旅游功能更全,旅游品质更高,全力把新邵建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12.加快构建全域旅游格局。依托新邵良好的江河湿地、山林瀑布、田园风光等自然景观,充分发挥新邵生态秀美、人文厚重、交通便捷等优势,构建“一核一环三线多区多点”旅游格局,即以县城为核心,串联坪上高铁新城、清水村、凤凰谷、白水洞、白云岩、筱溪国家湿地公园、潭府青龙首大峡谷、岳坪峰国家森林公园等主要旅游资源,打造新邵旅游大环线,沿国省主干道,建设三条各具特色旅游线路,创建一个5A景区、三个4A景区,新增六个3A景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旅游休闲示范景点。

13.创新“旅游+”模式发挥旅游业的带动效应,推进产业链延伸、产业融合和产业集聚发展。发展“旅游+生态”模式,打造水畅、湖清、岸绿、景美、峡险、洞奇、云蔚的景观系统,树立生态宜游的城市形象。发展“旅游+农业”模式,支持特色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发展,建设一批生态农庄、乡村休闲度假基地和精品民宿等。发展“旅游+体育”模式,充分利用新邵山地、水域、森林等适合开展户外体育项目的空间与资源,加快建设“江、湖、山、道”运动休闲系统,积极打造户外运动基地。

14.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深度挖掘湖湘梅山文化、龙山药王文化、太芝庙红色文化、白云岩宗教文化、坪上大同文化、养生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传统文化资源,不断丰富和创新文化旅游产品及服务供给,用文化推进旅游有质量发展,实现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与自然景观的有机结合,提高旅游品质。

15.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全域旅游、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总部经济、科技服务、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健康、养老、育幼、文化、旅游、体育、家政、物业等服务业,积极发展夜间经济、节庆经济、网红经济,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基础性、公益性服务业供给,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标准化、品牌化和多样化升级。

五、坚持中医药传统与特色,打造国家中医药康养示范区

加快中医药种植基地、中医药特色小镇建设,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中医药康养产业,形成中医药产品、生态旅游、健康养生等联动发展格局,努力把新邵建设成国家中医药康养示范区。

16.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推进实施中医药名医、名药、名方、名院、名校“五名”工程,挖掘民间诊疗技术和方药,推进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建立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制度,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进正大邵阳骨伤科医院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省级重点专科中医骨伤科、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中心建设,健全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保健服务体系,争创省级区域中医医疗中心,打造全国、全省知名特色专科。鼓励康养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构建医养结合的智慧型康养服务中心。

17.发展壮大中药材产业。发挥全省道地药材供应示范基地效应,建设一批省级道地药材良种繁育基地、特色药材种植基地,扩大中药材种植规模,建设中医药特色小镇。加快中医药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医疗器械产业园建设,建成集中药材加工、物流、科研为一体的专业产业园区,支持中医药精深加工企业开展生产基地建设、加工产能扩容、加工工艺改进、加工设备升级、新产品开发等。加快中医药动、植物资源产业化集聚集约,引导产业集聚发展。鼓励中医药精深加工企业引进战略投资者,推动中药材产业创新发展。

18.建设中医药康养基地。把中医药健康服务与旅游有机融合,大力开发具有新邵特色的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和线路,依托岳坪峰、白水洞、清水村、白云岩等旅游资源和传统中医药优势,建设集养生、保健、医疗、休闲、旅游、文化、饮食、运动康复等于一体的中医药康养基地。通过“养老+”,延伸康养服务产业链,加强与中医药院校、医疗机构合作,以老年护理、康复养生为重点,提供医疗保健、康复疗养、陪伴养老、亲子互动、休闲娱乐等全方面服务,建设中医药健康养老产业集群形成中医药康养特色和品牌。

19.推进健康新邵建设。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属性,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实行医药分开、分级诊疗,建立现代化医院管理制度。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推进乡村两级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加强疾病预防控制、重大疫情救治、应急物资保障等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综合救治能力。坚持中西医并重,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支持社会办医,推广远程医疗。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巩固国家卫生县城成果,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设施,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坚持创新引领,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

20.加强关键核技术攻关。加强基础研究,注重原始创新。重点围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聚焦优势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滚动编制重大技术攻关清单,部署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科技项目。聚焦新材料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全面梳理关键核心技术研发需求,坚持安全可靠、引进消化、协同开发,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21.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主动对接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芙蓉人才”和市“宝庆人才行动计划,实施“大美新邵”人才行动计划大力引进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和青年科技人才。增强园区对人才的承载能力,把“刚性”引才和“柔性”引智有机结合,构建高层次人才、紧缺急需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梯度人才队伍体系。完善高层次人才管理机制,探索年薪制和竞争性人才使用机制,探索以股权或债权投资引人模式,吸引一批科技人才团队来新邵创新创业。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完善人才配偶、子女就业就学、医疗、住房、社会保障、职称评聘、科研立项、成果奖励等配套措施。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劳模精神,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

22.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双创”示范基地建设,鼓励知名高校、科研院所来邵合作建设科研创新平台、科技成果转化中心,鼓励民营企业建立高等级技术创新平台、申报或新引进国家级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产业(技术)研究院(所)。发挥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平台等载体作用,推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

坚持改革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

发挥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全面提升区域开放水平,以更深层次改革、更高水平开放释放经济发展新活力。

23.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厘清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完善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保等职能,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提高政府效能。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下放级审批权限,全面落实涉企行政审批事项证照分离改革。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改革,进一步优环节、减材料、缩时限、降成本,让群众和企业花最少的时间、跑最少的路程、交最少的资料、找最少的部门。继续深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深化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机构改革。持续优化政治、经济、社会、政务、廉洁、人才、舆论环境,打造全市标杆全省一流的营商环境。

24.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实施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行动,建立健全要素价格市场化形成机制,促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自主有序流动。完善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制度,保障重大产业项目用地需求。建立产权执法司法保护制度,依法平等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权益。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改革生产许可制度,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缩减政府核准投资项目范围,建立市场化投资管理与约束机制。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健全守信联合激励和失联合惩戒机制。

25.建立完善经济治理体系。完善重大发展战略和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度,综合运用财政、金融、就业、产业、投资、消费、环保、区域等政策机制,加快构建协同高效的经济治理体系。健全预算管理制度,推进预算公开,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提高财税收入质量。实行政府债务绩效全生命周期管理,稳妥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提升国有公司市场化、实体化运行能力,激发各类投资动力与活力。增强金融普惠性,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26.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深入推进国有公司市场化运行改革,健全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支持国有公司做强做大做优。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完善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政策机制,培育和引进“四上”企业。弘扬企业家精神,营造创业光荣、企业家光荣的良好氛围。

27.积极拓宽对外经贸合作。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支持企业开展国际贸易、物流服务、电商平台、制造加工、现代农业等领域合作。加强开放平台建设坚持把开放平台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支撑,推进新邵经开区保税仓、监管仓等对外贸易平台建设。打造具有带动力和较大影响力的贸易平台企业,发展农产品外贸加工出口。发挥外贸中介作用,为外贸企业提供包括通关、物流、融资、退税、收汇、信保等全程外贸供应链服务。大力推动银行、信保支持企业走出去,为企业提供系统化中介服务。主动融入湖南自贸区发展,强化交通、物流、产业对接。发展多式联运与集散型物流,积极对接中欧班列、中老专列、粤港澳直通车等物流通道。

28.高水平引进来走出去依托全球邵商大会平台,持续开展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活动。瞄准“三类500强”企业和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开展优产业链精准招商,引进一批战略投资者和企业总部、区域总部、功能性总部。扩大进出口,优化外贸结构,加强优势产能、基础设施领域国际合作,推动邵企出海、品出境。

八、坚持扩内需稳投资,构建新发展格局

扭住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扩大有效投资,推动消费升级,在服务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展现作为。

29.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依托国内、省内、市内市场,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推动上下游、产供销有效衔接,实现一二三产业和各类资源要素均衡协调配置。落实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形成更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充分发挥区位交通便捷等优势,提高本地产品质量,加大优质产品供给,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推动形成强大内需市场。加快完善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现代流通企业,建设一批功能齐全、规模较大、外向度高的综合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打造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城市。

30.努力扩大有效投资。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作用,规划建设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和工程。加大产业投资力度,推动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支持有利于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项目建设,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农业农村、公共安、生态环保、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落实鼓励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有效扩大民间投资。加大投资审批制度改革力度,推进重大项目前期工作。

31.加快推进“六建设。抓住国家扩大有效投资机遇,统筹推进交通网、能源网信息网、水利安全网、物流配送网和教育网”建设。畅通综合交通网,规划建设邵阳南站到邵阳北站的城际轨道,争取广清渝高铁新邵段建设,提升邵阳北站枢纽地位,积极争取长邵城铁过境。启动九头岩大桥、沙湾大桥、G207绕城线“两桥一路”建设,推进全县旅游专线公路、通用机场建设。夯实能源保障网,大力推动油气主干管网、区域管网和互联互通管网设施建设,推进天然气管道设施向乡镇和农村新型社区延伸,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工程建设,加快公共运营类新能源车辆推广,建设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全面推进电网升级改造。建设新型信息网,实施“数字+”行动计划,加快推进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着力建成县乡村“三位一体”、多功能综合的智慧新邵平台,完善农村地区光纤、4G网络覆盖,加强5G站点建设,加快推进5G应用,支持园区信息化改造升级。筑牢水利安全网,高标准推进主要支流防洪能力建设,加快城镇防洪工程建设,加强重点水库枢纽建设,加快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优化物流配送网,争取省级重大冷链物流建设项目立项,打造智能仓储物流中心,推进物流信息化建设,将新邵县打造成为区域物流组织中心、集散中心。提升教育网,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加快发展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优先发展公办义务教育,优化布局普通高中教育,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支持和规范发展民办教育,提升教育质量,建设教育强县。

32.积极推动消升级。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培育消费新增长点。优化城乡商业网点规划布局,建设中心商贸区、区域消费中心、商业综合体,培育市场主体,激发市场活力。促进餐饮住宿、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旅游休闲、家政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消费提质扩容。健全现代流通体系,发展无接触交易服务,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以扩大县域乡镇消费为抓手带动农村消费支持建设立足乡村、贴近农民的生活消费服务综合体。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扩大节假日消费。落实促进消费政策,改善消费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推行低碳、节能、可再回收的消费模式,倡导绿色、健康、安、合理消费。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统筹推进农村各项建设,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33.发展精细农业。打造六大强农行动升级版,推进以精细为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以“一篮果(菜)、一杯茶、一副药、一枝花、一壶酒、一只鸭”为重点,推进米袋子”“菜篮子”“果园子”“肉铺子等基地建设,打造一批全国、全省知名的优质农副产品供应示范基地和农业品牌。推动一三产业融合,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培育发展国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组建产业协会和产业联盟,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实施互联网+农产品,推动优质农产品进入国内外市场。提升粮食生产产业化、规模化、机械化、科技化水平,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扛起产粮大县、粮食安全政治责任。

34.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完善乡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提升农房建设质量。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力度,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扩面提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35.深化农村改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有序推进土地流转,加快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鼓励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农业保险。

36.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机制,保持财政投入力度总体稳定,接续推进农村发展。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巩固提升教育、健康扶贫等成效,继续加大农业产业扶持力度,做好农村劳动力稳岗就业、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等工作,防止致贫返贫。建立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村工作队伍。培养和留住一批有现代素质的新型农民。

坚持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坚持协调联动,妥善处理发展中的各方面关系,更加注重整体效能,促进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7.对接融入国家、省、市区域发展战略。发挥空间、政策比较优势,积极对接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中部崛起等国家战略。贯彻落实“三高四新”战略,主动参与长株潭地区产业发展区域协作加强与湘南三市、大湘西及环洞庭湖区域的沟通交流与产业合作。全面融入“二中心一枢纽”战略,推进上下游产业和配套产业互动,促进优势互补、联动发展。

38.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发挥国土空间规划对各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统筹优化城乡、区域国土空间,形成一本规划一张蓝图。优化布局关系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环境安全、经济安全和文化传承、卫生健康、教育发展的空间,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边界,强化底线约束,为可持续发展预留空间。引导城镇发展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促进提升国土空间利用质量和效益,提升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39.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三城同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功能完善工程,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打造智慧城市,塑造城市风貌,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建设。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推进乡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创新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决策、投入、建设、运行管护机制,加快推进基层公共服务全覆盖,打造集党务、政务、村务、商务、公共文化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基层治理阵地培育发展特色小镇结合区位交通、湖湘风情文化、历史文化、生态资源禀赋和特色产业,建成一批先进制造类、现代服务类以及农业田园类特色小镇,因地制宜培育创新创业生态。

十一、坚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文化软实力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提升文化传播力与影响力,建设文化强

40.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深化拓展新时代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弘扬诚信文化,推进诚信建设。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健社会舆情引导机制。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

41.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实施文艺创作提升工程,创作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文艺精品。推动媒体融合纵深发展,建立全媒体传播体系,打造在省市具有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壮大本土特色文化,深入挖掘新邵红色文化、梅山文化、中医药文化。加强文物保护,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42.发展壮大现代文化产业。落实国家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推进文化科技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加快文化创意、演艺娱乐、动漫游戏、影视等产业发展建立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深化文化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提升文化传播能力,推动新邵特色文化、优秀文化走出去。

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环保美丽新生态

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

43.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明确空间开发建设活动管控边界,构建以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生态保护补偿、生态环境监管与环境绩效考核为主要抓手的“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严格落实党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健环境保护监测预警、责任追溯等制度。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加强社会监督,培育和提升公民生态环保素养。强化河长制,系统推进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域岸线保护和水生态修复。全面推行林长制,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建设数字环保监控和服务信息平台,推进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建设。

44.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总量与强度双控推行清洁生产、绿色化改造,发展现代绿色低碳产业。实行排污许可制,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市场化交易。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绿色技术创新,发展环保产业。实施绿色资源节约利用行动计划,加强各种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构建政府推动、市场驱动、社会参与的低碳循环发展新机制。发展绿色建筑。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推广绿色低碳出行、绿色办公,制止餐饮浪费推行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

45.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增强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开展污染防治行动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实现大气主要污染物的协同减排和控制,杜绝重污染天气抓好长江经济带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治,落实江流禁捕退捕工作,强化资江流域系统治理治理城乡生活环境,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开展重点行业土壤污染整治,加强农用地土污染源头管控和受污染地块安全利用加强白色污染治理。重视新污染物治理

46.打造生态保护屏障坚持保护和修复并重,强化自然资源和野生动物保护,加大地质地貌保护力度,加强森林植被保护和恢复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实施生态公益林及天然林商品林保护工程,加强生态公益林管护,创国家森林城市。积极探索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加强林区公路、通信、森林防火生物带、森林防火通道等林区保护设施建设,提高森林防火、林业资源保护和林业生产的综合能力。

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社会建设水平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竭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47.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构建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长效政策机制,完善最低工资保障和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长效机制。

48.促进人民充分就业。坚持就业优先,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措施,建立完善高校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帮扶残疾人、贫困劳动力、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大力发展就业吸纳能力强的产业,发挥小微企业就业主渠道作用,扩大就业容量,提高就业质量。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的保障制度,支持和规范新就业形态,健全就业需求调查和失业监测预警机制。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49.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任务贯彻到教育全过程,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保障机制,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学校和教学点建设,巩固城区大班额化解成果。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促进多元化、特色化发展。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规范校外培训机构。

50.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实现法定人群全覆盖,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做好基本医疗、大病保险与医疗救助政策衔接,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深化支付方式改革,落实医疗报销一站式结算服务和异地就医结算政策。加强医疗保险基金监管。推进老旧小区和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发展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完善帮扶残疾人、孤儿等社会福利制度。

51.增加社会服务供给。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提升妇幼保健、托管、教育等相关公共服务需求供给能力。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盘活现有资源及存量用地养老设施,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管,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充分发展、医养有机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实施残疾人无障碍环境行动计划。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建立健全农村留守童、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

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新邵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发扬斗争精神,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更好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52.推动法治新邵建设。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强化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管理,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确保司法公正高效权威。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弘扬宪法精神,推动领导干部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大力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等创建和“法律进乡村”等活动。因地制宜推进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推出一批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乡村法治文化作品。进一步推进农村法律顾问工作,完善乡村基本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畅通农村司法渠道,建立直达农民身边的联系咨询机制,引导农民群众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

53.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加快现代科技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一体化推进县乡村级社会治理,构建网络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社会管理服务平台。深化社会公德教育,强化网格化管理和服务,充分发挥好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的积极作用,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完善信访制度,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完善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

54.维护社会稳定安全。加强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分裂活动。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确保产业安全、金融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等。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严厉打击黄赌毒、网络诈骗、涉众型非法经营等违法犯罪,推进扫黑除恶斗争常态化长效化。加强特殊人群服务管理,深化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执法监管,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落实四个最严要求,保障食品药品安。加强自然灾害防御工程建设,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强化应急物资保障,提升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

、全县上下团结一心,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而奋斗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最大限度聚全上下推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强大合力。

55.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导。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确保党中央省委、市委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实。完善党委研究经济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持续深入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党员干部头脑,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化拓展政治建设考察,全面落实好干部标准,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水平和专业化能力,加强对敢担当善作为干部的激励保护,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完善人才工作体系,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以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以推进党支部“五化”提质工程为抓手,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加大基层基础保障力度,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

56.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保障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加强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建设,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独特优势,提高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水平。贯彻党的统一战线工作方针,巩固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努力为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发挥作用搭建平台,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推进基层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提高基层群众自治能力和水平,增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实效。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更好反映群众呼声,维护群众合法利益,把各自联系的群众紧紧凝聚在党的周围。坚持党管武装,加强国防教育、国防后备力量建设。

57.推进清廉新邵建设。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营造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社会清朗的政治生态和发展环境。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省委市委“约法三章”、县委加强能力建设的“六条规定”,持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持续推进“廉洁单位”创建,持之以恒加强作风建设。完善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加强党内监督与人大、政协、审计、群众、舆论等监督统筹衔接,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决查处重点领域和群众身边腐败问题,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体制机制,不断巩固和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

58.加强规划制定和落实。全县各级各部门制定十四五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落实党中央省委、市委、县委决策部署,落实本建议要求,以项目为支撑,明确约束性指标、责任主体和实施进度。完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突出对重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考核评价,确保党中央省委、市委和县委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前景光明。全县上下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保持定力、顽强拼搏,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谱写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邵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新邵县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新邵县数据局 网站标识码:4305220007
备案号:湘ICP备2020018426号-1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52202000102
0739-3606418
新邵县政府门户网站联系电话
Baidu
map